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旅要闻

衡阳的风与水

发表时间: 2004-12-25 00:00  

衡阳是一方“宝地”:四周高山环绕,地势周高中低,湘江、蒸水和耒水汇流于此。湘江在城区的大S弯纵贯全城,国内少见。“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南岳衡山为五岳独秀,其七十二峰的第一峰回雁峰坐落在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雅称“雁城”。2200年以前,在现在称为酃湖的地方,衡阳城市的雏形酃县出现,晋时置郡,唐设衡州,元朝称路,明清为府,这里一直是蒸湘大地方圆几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饱经历史风霜,几遭战争摧残,历史的厚重使衡阳更添几分壮丽,更多一些波澜壮阔的人文故事。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前人适应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高明,也可以感受到城市布局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与碰撞。

  细读历史,扑面而来的是衡阳的灵气与美丽。地灵钟人杰,天宝映物华。选择这里作城址,体现了衡阳先民的聪明。秦汉至清,蔡伦造纸,功垂宇宙;刘巴治蜀,世称奇才;石鼓书院,人才辈出;南宋李沛,一门忠烈;一代宗师王船山,文开生面,续及数代。慕衡阳之名而来,有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文天祥、朱熹等,诗词歌赋,雁城增辉。唐时王勃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使衡阳从此声名远播。

  衡阳的风

  中国人讲究“风水”,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对风的作用和特性有了认识。农耕文化时期,我国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都讲究“面南而居”,其实就与主导风、季节风直接相关。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且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夏季暖湿的偏南风。因此,面南而居,其实质是选择最理想的人地和谐的生存环境。从城市选址的角度上分析,古城衡阳北依衡山,湘江环带,城市外围青山绵绵,绿树葱葱,既藏风又聚气,是理想的建筑之地。进入工业化时代,对风的讲究增加了新的更多的元素。大工业产生的粉尘、烟尘特别是毒雾,成为影响人居环境的重大问题。衡阳市四百一十四年的来雁塔上厚厚的烟尘,在向我们昭示风的意见。如何规避风带来的大气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借风造势,顺应自然条件,衡阳城市布局结构呈现为十字型的空间形态,即一条沿湘江向南、向北发展的生活居住主轴,一条自西向东挺进、垂直于生活居住主轴的综合服务功能主轴,四周植被良好的山体和生态绿地由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楔形切入,既可避寒风,又可挡污气。根据调整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道路网络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适当加大了道路网密度,针对不同的地形及城市主导风向,采取调整道路走向和宽度等措施,重点强化南北向道路在疏导城市气流和改善小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在分析城市季风气候特征和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及用地条件等客观因素,整合了全市的工业用地,三个工业园的建设将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实行清洁生产,加之其主导风向不处于居住用地之上,新的工业园将建成无污染影响的生态园区。

  衡阳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的灵气所在。衡阳中心城区三江并流,城市规划区内的天然水体有酃湖、团结湖(雁栖湖)、西湖、莲湖、跃进湖等,静态天然水域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3%。如何将水脉像血脉一样贯通整个城市肌体,强健城市活力,优化城市布局,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是我们在确立城市发展大框架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得水为上,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衡阳市城市总规扎扎实实地围绕衡阳的水做文章,确定了南拓东移的城市发展方向,把拥挤的旧城人口从湘江S弯迁移至耒水的U型弯,恢复重建酃湖自然生态环境。在酃湖东侧规划了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活居住主轴沿湘江南、北两向发展,次轴沿蒸水、耒水向东向西扩展;规划建设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形成滨江景观格局,即建设以湘江为主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和滨江景观带,并美化蒸水、耒水两岸的滨江景观,把蒸水弯、耒水弯、东洲岛建成城市绿肺式的生态绿地,沿湘江从南至北依照岸线特征和人文特色建设宜居宜游的五个片区,建设长达45公里的三江风光带,近期重点建设湘江、蒸水风光带。高新区1.5公里长的蒸水风光带已经建成。湘江东岸2.4公里长的风光带将在本年内竣工,衡阳市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亲水的好去处。衡阳的脉城市的发展,产业是支撑,产业的发展,交通是命脉。湘江贯穿全境和以湘江为主干的树枝状水系,是衡阳在历史上成为商贸重镇和手工业重镇的关键。衡阳“扼两广、锁荆吴”,湘江“北连洞庭、南控两广”,自然成为“两广”门户。建国后,107、322国道、京广、湘桂铁路,使衡阳大交通脉络进一步形成。但是,高速公路避城而过又使衡阳近几年一直在经受“荒漠化和边缘化”之痛苦。贯穿经济命脉,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是衡阳可持续发展、建设“双百万”城市的根本出路。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既注重与外部的高速对接,又注重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形成。一方面通过水路、公路、铁路建设,拉近与长三角、珠三角的距离。另一方面,构建市区大田字交通骨架,建设60公里内环路和90公里高速外环。同时,以市区为中心,以90公里高速外环为基础,建设市区到各县城“1小时经济圈”。目前,京珠、衡枣纵横东南,已开工的衡邵和即将开工的潭衡贯穿西北,衡阳大井字高速外环正在形成。武广高速铁路即将开工,衡阳港大件码头,衡阳千吨级码头已开建设,衡阳区位优势再次彰显。从市内看,“1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几条高速公路连络线均开工建设。人流、物流环境的大改善,为衡阳成为湘南地区加工制造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

衡阳的源

  衡阳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钟灵毓秀。衡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衡阳除作为历代州、郡、府、道、县治外,还曾经是王国、公国、侯国的首府,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古迹甚多。目前,市域内现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因此,延续衡阳历史文脉,应从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着手,寻找历史文化信息,把衡阳建设成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不无遗憾的是,衡阳市一直没有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职能定位中,并没有提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旧城改造中缺乏历史文化传承

  意识。个别文物古迹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城市现有文物古迹及城市特色风貌得不到整体性保护,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形象缺乏特色。

  城市竞争,应以文化论输赢。我曾经在《塑造衡阳的城市个性》一文中呼吁,要把衡阳文化的根留住,要找回衡阳人失落的家园。衡阳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湮没,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脉,艺术之根。

  近三年中,我们一是整理编录了衡阳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其中包括了衡阳火车站老站房、核二十五公司办公楼、原衡阳工学院教学楼等。二是规划建设湘江风光带为衡阳的历史文化之主脉。湘江两岸积淀了衡阳两千多年的文化,秦砖汉瓦、珠晖塔、来雁塔、浮桥公所(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石鼓书院、南岳第一峰、古樟公园等。对于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我们果断地采取了封闭性保护措施。在湘江风光带东岸一期工程的建设中,保存的人文景观有官署浮桥公所、官宅彭公馆和申公馆、民宅一栋(沿江东路119号)、千年道观东岳观等。湘江风光带既风景秀丽,又富文化内涵,是一条能体现衡阳个性的城市文化走廊,人们可以从此寻找和疏理到衡阳的历史文脉。湘江二桥桥头公园是湘江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在此成功地实践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公园大绿地建设有机的结合,湘南学联在绿地和江水衬托下,焕发了青春。拟建的古樟公园因有两株1400余年的古樟树而闻名,这两株有衡阳活文物之称的古樟长期处于民宅、门店和违章建筑的拥挤与烟熏火燎之中。2002年,我们拆迁了古樟周边的房屋,采取生物学措施恢复了古樟的自然生活。南岳第一峰———回雁峰是雁城衡阳的标志。对南岳第一峰建设我们确定了两个目标,即:恢复自然山体,重塑首峰雄姿,实现形、神、韵与南岳主峰的统一和协调;树立标志性景观,折射衡阳风水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三是建设衡阳新地标。将规划置换的工业用地部分改造成公园绿地和公用设施用地。如衡阳老电厂停产多年,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一部分厂房和部分设备作为传统工业遗迹予以保留,供后人研究、参观,其他厂房可以改建成图书馆或科技馆,并对厂区环境进行全面整理,按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南岳的保护与开发。南岳山脉是衡阳中心城区的靠山,是衡阳文物古迹的密集区。南岳建设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生态,保留原始风貌,延续文化内涵,切不可增加商业化、城市化的氛围

相关阅读

衡阳的风与水

103368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