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6006号建议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2-08-26 09:54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6006号建议的答复

贺茂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依托特色文化,构筑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我厅将吸收国内外一流学术资源、整合省内优质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学科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一批省级研究基地;支持省内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积极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省文化综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振兴和传播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保护水平;大力实施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2020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明确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成立传统工艺产品设计提升办公室并设产品研发中心。这一举措旨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更好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湖南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精准助力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学院将在省文旅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指导下,牵头统筹全省相关高校或企业,组建由设计师、专家、高校师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具体对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开发设计产品、提升品质,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将非遗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强省等重大战略之中,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更多“湖艺力量”。

二、深挖非遗技艺,不断创新非遗传承模式

定期更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探索成立专家委员会,将学术功底深、专业能力强的专家尤其是青年专家吸收进入专家库,更好地发挥高校专家学术智囊团、成果孵化池、事业助推器的作用;继续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高校依托专业特色、地区特色开展研培工作,为逐步设立非遗专业储备师资力量、积累教学经验、优化人才梯队;支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项目保护单位开展基础调研、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整理、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

2016年12月1日,“湖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举行。培训非遗人才是非遗基地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近五年来,我院依托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术交流传承基地等平台,举办非遗专题培训班10期,培训非遗人才427人次,社会培训服务功能的辐射全国,为湖南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做出新的贡献。

三、加强载体创新,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设计、新媒体传播、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持续高质量融入现代生活;持续优化代表性传承人考核激励机制,支持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探索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目前,湘潭大学建设有“非遗品牌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邵阳学院建设有“非遗音乐文化共创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研究,近两年,共立项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9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使命。我省部分职业院校,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民族艺术、服装与表演、旅游服务等专业。有的院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了民族服饰、地方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和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有的院校开发了非遗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有的院校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到校办班,既培养非遗传承人,又培训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为非遗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推进转化应用,增强非遗服务社会意识

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红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业态丰富升级,打造推广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完善区域性保护制度,建好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批湖湘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传承有力的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加大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美誉度。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支持活动开展。按照文旅部和教育部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职业院校“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等活动。主要内容之一为“学非遗、传非遗、展非遗”活动。各地各校将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非遗文化宣传和保护的意识及成效。二是支持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在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群建设、精品课程等重点项目遴选时,把非遗特色和传承工作成效作为参考依据。三是支持人才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引进非遗传承人进校任教或担任名师大师收徒授业,支持申报非遗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教研教改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后继有人。四是支持专业设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按有关程序申请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鼓励相关高校开设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课程,引导和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立项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更好地传播好传统文化,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4月29日

联系单位及承办人:科技教育处黄俊晶

联系电话:0731-85286076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6006号建议的答复

278963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