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0207号建议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4-06-27 10:59  

杨团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众多。近年来,我省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推出湖南计划、亮出湖南特色、发出湖南声音、形成湖南品牌,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新时代湖南非遗画卷,非遗保护传承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


一、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对非遗传承进校园的项目加大资金支持”的建议

省财政通过政策和资金,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给予了积极支持。政策方面:2019年,省财政将非遗保护纳入文旅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重点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保存、整理、展示和宣传,非遗传承人传承补助,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重大非遗活动及非遗进校园等。为鼓励非遗传承走进校园,2017年省财政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全省所有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看一场戏;2021年省财政厅联合省教育厅等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暂行办法》,规定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可聘请非遗传承人等提供相关课后服务。资金方面:2021年以来,省财政通过国家非遗保护和省级文旅专项资金,安排非遗项目资金超1.7亿元,重点支持我省非遗街区、非遗村镇、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创建,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其扩展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以及非遗传承人授艺活动补助、提升素养能力等方面,其中:安排非遗进校园资金805万元。

2014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264号)以来,省教育厅通过指导各地各校开设课程、建设基地、开展活动等方式,加强非遗教育。一是确保非遗进课程和进教材。在地方教材《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等中加强了非遗传承教育,增加了湘绣、花鼓戏等湖南地方非遗教育,安排了“我是非遗小传人”等实践专题,面向3—9年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同时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将非遗知识作为校本课程重要内容。全省近年来累计编纂非遗读本300余套(册),涉及祁剧、花鼓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个。2016年与原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的通知》,第一批共创建33所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5个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先后有42个国家级、51个省级、47个市(州)级、64个县(区)级非遗项目在全省近200所学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参与师生将近 15万人。二是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特色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指导高校不断调整优化专业。截至目前,在我省非遗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中、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已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非遗相关产业发展主要岗位和工种。一批建设基础较好,紧密对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非遗相关产业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正从“对接行业”“服务行业”向“提升行业”“引领行业”转型发展。依托职业院校优秀教师队伍和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培育非遗传承名师、大师。如湘西民族职院的叶水云老师是首批国家级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的张桂英老师具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称号,教授并传承学生扎染艺术。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中,共遴选了100个校企共建的 “楚怡”工坊(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楚怡”工坊在名师带徒、技艺交流和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非遗在校园传播与发扬。三是共同营造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活动,目前全省共有127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所高校被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围绕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地方戏曲、传统手工技艺等方向开展传承教育活动。我厅将戏曲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每年开展小学音乐教师戏曲教学培训工作,从2019年开始组织全省小学音乐教师戏曲教学竞赛活动,从2020年起启动戏曲进校园特色小学建设,目前共有121所全省戏曲特色学校,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开展戏曲教学活动。

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打造了一批“非遗进景区”典型案例,其中侗锦织造非遗旅游项目入选湖南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侗锦织造技艺、侗族合拢宴习俗非遗代表性项目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旅游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特色线路宣传片,怀化以非遗旅游为主题举办了迎新非遗集市;推出了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其中神秘湘西·非遗探秘之旅涵盖张家界、湘西、怀化三地,包括张家界阳戏、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苗族鼓舞、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高腔(辰河高腔)、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芦笙、侗族大歌等众多项目体验。

下一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旅厅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更好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关于“组织开展非遗大型活动,大力宣传非遗,让社会各界更深地了解非遗文化,接受非遗、爱上非遗、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建议

(一)湖南非遗活动精彩纷呈。一是历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出彩出圈。2022年以来,湖南非遗博览会作为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活动突出讲好湖南故事,让游客能“留得下、记得住”。2023年,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150余个非遗项目、近1000名非遗传承人及演职人员参展参演,让大众充分感受了湖湘非遗魅力,非遗博览会也成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湖南非遗宣传展示品牌活动的样板。二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影响深远。每年6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省市县文旅部门、非遗机构、文化场所、旅游景区同步高密度开展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2023年,全省共举办活动369场,参与非遗工坊、老字号企业389家,展示展销展演非遗项目1000多个,发动传承人3000多名,吸引受众超千万,直接销售额五千多万元。数十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予以报道,总曝光量超过5.68亿。三是传统节日非遗活动丰富多彩。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围绕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我省举办了“湘当有味在湖南·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全省非遗宣传活动共举办306场,用镜头记录春节传承实践活动,营造了快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四是非遗对外交流卓有成效。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全国非遗曲艺周、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茶和天下·共享非遗、湘鄂赣皖非遗四省联展、北京非遗周等重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非遗传承保护成果,讲好了湖南故事,传播了湖南声音,展现了湖南形象。

(二)湖南非遗传播声名远扬。2023年,协助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完成湖南篇录制,向世人全面展现了湖湘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节目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引发全网积极反响,全网热搜上榜144次,直播及短视频播放增量2970万,节目美誉度指数99.5%。湖南日报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专题系列宣传;湖南经视开设了聚焦经济、文化的专题类电视节目《经视观察》,与非遗传承人开展了常态性访谈。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机关”“非遗在社区”等宣传活动,为机关、社区、企业与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搭建一个了解和学习非遗的桥梁,彰显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加大了非遗研培力度,我省共有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怀化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6所研培院校,2023年共举办传承人研修培训7期,全部通过文旅部考核,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实施的“湖南传统陶瓷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获评优秀。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非遗与科技融合,加强非遗元素与新国潮联动、非遗记录与成果转化联接、非遗传承人与青少年学生联结,通过优化设计、充实活动内容、增强趣味性互动,运用现场直播、短视频发布等方式来传播非遗声音、讲好非遗故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年轻人需求、贴近年轻人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关注非遗。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5月21日


联系单位及承办人:省文旅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陈跃辉

联系电话:0731-85286038,手机号码:15675889999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0207号建议的答复

334373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