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91号建议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5-09-25 17:10  

傅立先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文旅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论述,积极推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政策保护体系完善

构建了完备的国、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目前共有10大类682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664个、市县级6023个;国家级传承人153人、省级630人、市县级6560人。昆曲、皮影戏、汩罗江畔端午习俗、二十四节气等10项非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台湖南省实施《非遗法》办法,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湖南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湖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二、重视专业人才建设

通过构建多元合作平台,与高校共建“非遗人才研培基地”,开设非遗保护、文创设计等特色专业课程,将湘绣针法、醴陵瓷烧制技艺等传统工艺纳入教学体系。在湖南师范大学设立湖南非遗创新研究院,依托怀化学院等六所非遗研培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累计培训传承人超2000人次;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课程,推动湘西苗绣、长沙湘绣等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带动部分非遗项目实现市场化转型。通过项目合作、实习实践等方式,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推动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湖南工业大学设立了醴陵陶瓷学院,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紧密对接当地陶瓷、烟花产业和非遗传承,不断优化陶瓷、烟花爆竹等相关专业设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省教育厅紧密配合,鼓励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开发非遗校本课程,全省近年来累计编纂非遗读本300余套(册),涉及祁剧、花鼓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个。建立传承人师资库,支持高校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任教。如湘西民族职院聘请了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苗绣传承人彭晓君任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非遗科技融合

2025年,印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年“文化+科技”行动计划》,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场景打造、产业生态构建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科技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创新文旅产品供给、优化文旅服务体验、增强文旅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13条主要措施。在非遗方面,围绕提升烟花、陶瓷、茶叶、湘绣等传统非遗工艺数智化与绿色化水平,从高精度快速陶瓷制品三维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湘绣数字化设计与智能绣花系统开发及应用、烟花数字化设计与燃放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及应用三项技术入手,进行关键技术研发,筛选十家企业作为“非遗+科技”创新试验基地,技术试验及推广。

加强文化数字化资源采集,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积极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目前我省超30个非遗项目、80位传承人进行了数字化记录。湖南大学数字文化创意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新通道侗锦”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通过“科技+设计”的手段充分挖掘侗锦文化遗产,实现设计扶贫、乡村振兴、地域再生、社会创新系统性非遗传承与发展,孵化了“梭说”“书乡”“书院九号”等代表性文创品牌;湖南师范大学(湘绣传承与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智能化非遗保护趋势,重点研发以湘绣保护为核心的数字化集成技术,包括湘绣针法库、AI、AR技术探索,建立非遗传播“互联网+”“知识+生态”。“云上湖南非遗馆”通过大数据、3D全景建模、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呈现,打造“一网+一馆+一商城+一新场景”的集管理、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非遗融合新模式,形成“文旅融合+数据分析+精准服务”系统服务方式,让科技助力传承保护。

四、支持非遗旅游发展

深入推进非遗进景区工作,鼓励景区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打造非遗特色旅游景点。在张家界景区设立土家织锦、湘西苗族银饰制作等非遗展示点,我厅发布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覆盖14个市(州)100个县(市区)、串联156个传承传习点、涉及367个非遗项目。联合策划6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评定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体验示范基地,推出湖南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等非遗旅游项目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湖南非遗的魅力。

下一步工作

     (一)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按计划开展乡土民间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工作,鼓励各地文化部门、民间文化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组织专家进行深度研究,提炼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针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分析其制作工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及蕴含的工匠精神;对于民俗类非遗项目,研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涵。通过对乡土民间非遗资源调查整理、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二)加大数字化运用。支持引导高校发挥科研技术优势,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将非遗的文字、图像、音频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储,进一步构建起非遗数字资源库。持续营造“非遗+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育力度。与学校共建传承人师资库,加强对“非遗”教师或传承人培训。鼓励学校建设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场所和中小学研学实践场所,多途径向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科技厅、教育厅将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培养兼具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能力的人才,支持非遗文化领域人才申报“芙蓉计划”科技创新人才项目。

(四)强化非遗科研攻关。在科技厅2025年省重点研发计划中,拟围绕非遗传承与保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包括“烟花燃放艺术设计与物理仿真系统研究”“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湖湘非遗演艺内容生成与全景声创编系统研发与应用”等。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让湖南的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5月14日



联系人姓名、职务:刘彬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三级调研员

联系电话:0731-85286034   15173116412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491号建议的答复

338147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