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331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19-07-22 14:25  

周芳委员:

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增强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也宣传者、保护者。近年来,我省从坚定文化自信和对国家、历史负责的高度,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着力增强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一是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扩大影响2016年至今累计举办“非遗过大年”系列春节非遗活动超过1200场次,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全覆盖;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2018年为例,共动员非遗项目450余个、传承人1200余位参与,展品超过10000件,举办主要活动180多场,直接参与人数超200万;还举办了“走进非遗——湖南省传统工艺博览会”、“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活动等特色活动40多次,指导各地开展非遗活动100余次,达到了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热情的预期效果。这些活动涉及非遗项目近600个,吸引观众逾50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二是构建了强大的非遗传播体系。着力打造涵盖了电视、纸媒、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播体系。与《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长沙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推出各类非遗专栏;在公交、地铁公共区域播放非遗短片、投放非遗公益广告;指导湖南经视、央广交通广播电台开办了《非遗湖南》《905演播室湘土湘韵·非遗在路上》两档非遗专栏节目,依托厅官方微信,开通了“微信扫一扫,非遗知识早知道”服务,向全社会推送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介绍;在重大非遗活动当中引入“直播”这一热门传播载体,让非遗传播更贴近年轻受众等等,基本形成了“时时闻非遗,处处有非遗”的传播格局。

三是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机关、企业、社区活动。2014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分中小学、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本科高等学校三类,对“非遗”进校园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要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指导中小学将‘非遗’内容渗透到相关课程中进行,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合理地进行‘非遗’的教育和传承。鼓励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遗’资源,选取最具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开设专题的校本课程,争创‘非遗’教育特色和品牌,实现‘非遗’教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积极推进创建湖南省中小学‘非遗’传承学校活动”。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文件规定,在我省地方课程《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专门设置了“非遗文化”知识点。部分学校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校本课程,有效地将非遗纳入了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同时,我省近年累计开展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农村宣传推广1500余次,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推介优秀的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优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非遗传播力度,继续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农村活动,鼓励和指导全省中小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校本课程,进一步增强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二、关于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工作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非遗保护制度建设,于2016年6月1日施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办法》将上位法的规定和我省非遗工作实际密切结合,明确了各级政府要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细化了境外组织和个人调查的申请流程;规定了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退出机制等,探索形成科学合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法治非遗建设模式,有利于凝聚全民共识、推动非遗事业发展;同时指导湘西自治州、岳阳市等地出台了市级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至2010年间,我厅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全省共走访传承人28424人次,调查项目数29162个,收集实物68610件,拍摄照片154664张,文字记录44705.55万字,基本摸清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家底。积极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相关要求,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程,已完成对38名70岁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和对26个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作,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已形成超过40000分钟的非遗影像资料。

自2013年来,我省每年安排部分专项经费用于非遗实物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土家族织锦技艺、湘绣、石雕(菊花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物精品超500件;于2014年开设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6年在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开放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陈面积450㎡,展出展品280余件,涉及非遗项目320个,累计接待参观人员30多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有条件的市、县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行条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基层调研力度;继续征集非遗实物精品,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及数字化记录成果展示的渠道、平台。

三、加大各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省非遗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至2018年共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护资金1.46亿元,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0.58亿元,中央财政已连续6年对我省支持3000万元以上,省级财政保障力度逐年递增。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补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非遗实物精品征集等等。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已从8000元/人/年提高至20000元/人/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5000元/人/年增加到10000元/人/年2016年,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湘政函〔2016〕144号),通过了市州推荐的12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目前通过最多的一次。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依托有关政策,争取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的支持力度;强化服务、密切关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各市州的工作衔接,在职责范围内给予更大支持;做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适时启动第五批省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与有关部门共同探索社会捐赠、赞助非遗的的政策措施。

四、关于强化非遗保护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分批组织了我省64名优秀传承人赴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上海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参加研修研习;争取设立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怀化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先后举办13期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内容涉及花鼓戏、传统戏剧化妆技艺、侗锦织造技艺、黑茶制作技艺等领域,培养各类传承人群520名,帮助传承人群丰富了创意、拓宽了眼界、提高了素养,达到了“知情、知艺、知辩”的效果为我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通过“会训结合”、独立或合作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举办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起到了提高业务水平、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成效,为非遗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锻造了一支热爱非遗事业、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非遗保护管理队伍。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实施研培计划,举办各类研修、研习或培训班;支持高等学校探索建设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支持高等学校依托历史、文学、舞蹈、音乐、美术、医学等相关专业开设非遗传承和保护培养方向,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技艺传授,支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非遗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频次和深度,不断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五、关于科学合理利用非遗资源

近年来,我省非遗与旅游、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不断融合。长沙市非遗馆设5A级景区橘子洲头,开馆不到5个月的时间即吸引游客超20万人,每10个到橘子洲头的游客就有1个到了非遗馆领略传统文化;益阳市的安化黑茶博物馆每年参观游客逾60万人,极大促进了黑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黑茶产业的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侗锦织造技艺入驻怀化市溆浦县“雪峰山大花瑶景区”,2018年实现非遗旅游商品销售1200万元;苗画、苗绣、土家织锦技艺等非遗项目到乾州古城开展传习以来,带动游客数量增长近18%。同时,我省非遗与教育“联姻”,形成了戏剧动漫进校园”和“小小非遗传承人”两大品牌。“戏剧动漫进校园”,将传统戏剧的内容以动漫的形式呈现,结合非遗手工、亲子互动、非遗体验剧等新业态,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理解非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未成年人人格塑造、文化熏陶的积极影响。累计开展戏剧动漫大课堂活动420场,每场400-600学生参与,使近25万名学生获益。连续两年开展了“小小非遗传承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非遗传播与素质教育、国际游学相结合,从全省选拔了近70名“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接受专业的非遗训练后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既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又领略了西方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取得了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的良好成效。我省“非遗+教育”发展的经验曾获文化和旅游部推介。

近日,我厅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出台了《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发掘、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湘”字号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开发,提高材料处理水平,切实加强成果转化”。我省还积极整合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各类非遗展示基地、公司和高校的力量,打造了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等4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设立了雨花非遗馆、南岳松麓文化街、张家界溪布老街、韶山非遗博览园等4个非遗展示基地,为相关非遗项目提供融生产、展示、经营于一体的平台,不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事业的深度和广度。

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推进“非遗+旅游”,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分布范围,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组织有湖湘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联合开展非遗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参与贸易、旅游等活动,扶持融保护传承、展示展览、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非遗实体。

感谢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

2019520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331号提案的答复

108026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