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763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19-07-22 14:57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大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关注

近年来,我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个途径加大了非遗宣传推广,大大提升了湖南非遗的关注度、美誉度、影响力。

(一)办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近年来,我省非遗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1.办好了“非遗过大年”系列春节非遗活动。2016年至今累计举办超过1200场次,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全覆盖,切实丰富了广大老百姓的“文化年货”,增加了文化获得感。

2.办好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2018年为例,共动员非遗项目450余个、传承人1200余位参与,展品作品超过10000件,举办主要活动180多场,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农村宣传推广110余次,直接参与人数超200万。

3.办好了极具湖湘特色的精品活动。如举办了“走进非遗——湖南省传统工艺博览会”、“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活动等特色活动40多次,指导各地开展非遗活动100余次,达到了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热情。这些活动涉及非遗项目近600个,吸引观众逾50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二)向世界讲好了“湖南故事”、“非遗故事”

近年来,我省100多个非遗项目和近300名传承人先后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欢乐春节”“感知中国”及我省“湖湘风华”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2018年9月,我厅组织人员远赴东欧开展“湖湘风华·盛放东欧”湖南-波兰、捷克非遗交流周活动,吸引20多家当地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交流周相关情况,受众达数百万人次,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明显,得到了省委副书记乌兰、驻波兰共和国大使刘光源、驻捷克共和国大使张建敏、波兰总理办公厅主任马克莱·苏斯基、捷克众议院副主席沃伊杰赫·菲利普等领导、政要的高度肯定。

(三)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

近年来,我厅注重构建强大的非遗传播矩阵,着力打造涵盖了电视、纸媒、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播体系。我厅与《湖南日报》《新湘评论》《长沙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推出各类非遗专栏;在公交、地铁等公共区域播放非遗短片、投放非遗公益广告;指导湖南经视、央广交通广播电台开办了《非遗湖南》《905演播室湘土湘韵·非遗在路上》两档非遗专栏节目,依托厅官方微信,开通了“微信扫一扫,非遗知识早知道”服务,向全社会推送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在重大非遗活动中引入“直播”这一热门传播载体,让非遗传播更贴近年轻受众等等,基本形成了“时时闻非遗,处处有非遗”的传播格局。

(四)部署“非遗”进校园,实现非遗教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文件规定,中小学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我省地方课程《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专门设置了“非遗”知识点。有条件的学校还开发了当地非遗校本课程,有效地将非遗纳入了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内容。2014年,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部署“非遗”进校园工作,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要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指导中小学将‘非遗’内容渗透到相关课程。

我厅重视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湖南模式”,主要是“戏剧动漫进校园”和“小小非遗传承人”两大实践。“戏剧动漫进校园”,将传统戏剧的内容以动漫的形式呈现,结合非遗手工、亲子互动、非遗体验剧等新业态,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理解非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未成年人人格塑造、文化熏陶的积极影响。累计开展戏剧动漫大课堂活动420场,每场400-600学生参与,使近25万名学生获益。连续两年开展了“小小非遗传承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非遗传播与素质教育、国际游学相结合,从全省选拔了近70名“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接受专业的非遗训练后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既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又领略了西方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取得了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的良好成效。在2017年度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我厅就湖南省非遗进校园的经验作典型发言。

二、关于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力度

(一)在完善传承人培养方面

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全国110余所院校参与,累计办班400余期、培训近2万人,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影响之大,在非遗保护工作史上没有先例,这充分体现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传承人群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我省共有5所院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怀化学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研培,累计办班50余期,培训学员近1000人次,内容涉及花鼓戏、传统戏剧化妆技艺、侗锦织造技艺、黑茶制作技艺等领域。还分批组织我省64名优秀传承人赴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上海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参加研修研习,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了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为我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

(二)在传承奖励制度、设立专项传承补贴、设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项经费和基金项目等方面

这些年来,为鼓励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带徒传艺活动,国家和我省都设立了非遗专项资金,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给以补助,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由原来的每人每年8000元增加到现在2万元,我省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现在1万元,这一标准已高出周边省份的补助标准。2015年至2018年共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护资金1.46亿元,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0.58亿元,中央财政已连续6年对我省支持3000万元以上,省级财政保障力度逐年递增。目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在制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年)》,规划中提出了鼓励对传承困难项目的学艺者、继承者给予一定的助学、奖学补助,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情况考评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贵委的建议和目前一些项目传承艰难的实际问题我厅将向文化和旅游部及时反映相关情况,积极努力争取完善专项规划。

(三)在建立传承活动基地方面

我厅积极整合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各类非遗展示基地、公司和高校的力量,打造了龙山县庙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等4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成功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较高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部分产品远销海内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立了雨花非遗馆、南岳松麓文化街、张家界溪布老街、韶山非遗博览园等5个非遗展示基地,为相关非遗项目提供融生产、展示、经营于一体的平台。建立了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等10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术交流传承基地”,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3所高校“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充实了非遗保护的社会力量。2010年5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文化部批准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度公布了怀化侗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整体性保护不断加强

三、关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传承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程,已完成“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等38名70岁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和对“凤凰扎染技艺”等26个省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形成了超过40000分钟的高清非遗影像及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做好数字化记录工作,并逐步针对正处于黄金期间的传承人展开记录。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

(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文件

推动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该办法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施行;出台了《湖南省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制度在各领域工作的规范引领作用;出台了《湖南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并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联合省政府多个部门设立了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

(二)成立“非遗”工作队伍,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

我厅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强化了对全省非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目前,在全省已有9个市州成立了非遗科,14个市州和122个县级行政区均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通过“会训结合”、独立或合作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举办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起到了提高业务水平、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成效。2018年调整完善了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形成我省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非遗保护专家团队;还指导成立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

五、关于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探索实践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湖南模式”。积极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依托,既振兴传统工艺,又保护传承非遗,更服务精准扶贫,实现了“探索一条湘西传统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基本路子;形成一个以木真了设计力量、品牌形象和市场渠道为基础的研发机制;培养一批传统工艺高素质、广覆盖的从业队伍;推出一批以湘西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创意品牌”的“四个一”目标。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设立了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出了6000多名绣娘,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促进当地绣娘月增收2000多元,多的有四、五千元。越来越多的绣娘回乡就业,带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成为了非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道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手段,提升工作效能,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感谢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长期以来对我省文化工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5月6日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763号提案的答复

108026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