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624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0-06-30 10:18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624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省委,李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关于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厅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将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绩效评估项目,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阳光工程”、“圆梦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行政村配备基本文化器材,组织开展全省农民工春晚惠民演出等,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2016-2019年,我省共安排28.39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金投入,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关于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坚持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责任落实。2016年,文化扶贫内容列入《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6年以来连续将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文化脱贫内容纳入全省脱贫攻坚考核指标、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经报省政府同意,我厅印发了《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调查、专家复核等手段汇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年度绩效评价情况。其中,《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真抓实干有关激励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均明确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自2015年以来,以省政府或省委宣传部名义,每年均召开一次高规格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研究部署公共文化领域相关工作。积极将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十四五”规划中。

二、“关于创新管理,扩大投入,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5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村村响”等三项工程建设的通知》和《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31.5%,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到28403个,完成三年总任务的97.18%。我厅指导长沙市编制《长沙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专项规划》(2018-2022年),娄底市组建71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到村巡演,攸县“门前三小”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人民日报》刊文宣传推广。二是持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惠民工程。2019年争取国家资金6448万元,按每村2万元标准,为2784个贫困村配送基本文化服务器材;按每个乡镇5万元、每个村2.5万元标准,为150个乡镇、130个村配送数字文化服务设备。2020年争取国家资金5804万元,为576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按照每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安排配置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音响、乐器等基本文化活动设备,实现所有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行政村全覆盖。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三、“关于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今年,我厅将举办“决胜脱贫 共建小康”全省群众文艺巡演、全省第十届农民工春节联欢晚会,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展示、传播推广活动,“书香湖南 童阅美好 不负韶华“第39届全省少年儿童系列读书活动、“文旅乡村好韵味 红带你逛潇湘”等全省性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罗霄放歌”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积极传承当地民间表演艺术、民俗非遗活动,扶持和引导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开办文创产品、特色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经营土特产、手工艺品、非遗商品、旅游纪念品等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景区,通过茶旅融合等项目带动,提供群众创业就业机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向纵深发展,加快乡村脱贫致富进程。

四、“关于引进人才,配齐队伍,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全面铺开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自2018年9月至2020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工作,专门针对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不重视,履行建设和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到位,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未按规定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等问题。我厅清晰准确的列出重点治理对象问题清单,落实“月报、季度小结、半年总结”制度,实行治理“挂号”“销号”管理,截至目前,867个列入重点治理清单范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整改完毕,治理完成率为98.52%。二是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材队伍建设。省财政安排资金用于购买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公益文化岗位。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我厅打造的“湖南公共文旅云”省级一站式服务平台,现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乡村的省、市、县三级公共文旅数字化服务网络,下一步,将依托“湖南公共文旅云”平台,全面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网络培训,组织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集中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

五、“关于丰富载体,扩大影响,不断满足农民多元化文化需求,不断满足文化需求”。省财政支持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服务设备购置,统筹做好贫困地区村文化室设备购置和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购置工作,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艺术创作扶持。我厅将持续开展送文化、送艺术等三下乡活动,加强农家书屋图书配置,推动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使农家书屋成为图书馆分馆。加强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欢乐潇湘”“雅韵三湘”“书香湖南”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举办全省群星奖获奖作品巡演等示范性活动。打造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大集成、大展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军营、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家庭等项目,引领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六、“关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引领”。一是用好涉农统筹资金。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53号),我省对涉农资金整合实施 “三管三不管”原则,即“管总额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我们将指导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将涉农统筹资金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方面倾斜。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志愿服务。我厅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圆梦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和实施“百师千课联站进村”新时代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志愿服务行动。2019年我们紧贴农民文化素养需求,分门类招募建立100名以上省级专家型志愿服务团,分专题设置1000门以上教学视频资源库并实现实时更新。线上,通过省级公共文旅数字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覆盖全省的新时代农民文明素质专题培训;线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贫困地区为主体,组织志愿服务团的专家面对面开展专家在线、现场指导等专业化服务,开展“乡风文明大家谈”系列讲座,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三是加强重点群体文化服务。深入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艺轻骑队惠民服务”活动、“播撒艺术的种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艺术帮扶文化志愿行动”,净化校园及周边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通过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招募热心社会公益的当地文化志愿者,定期对本地乡村学校学生开展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贫困地区未成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缓解乡村学校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组织开展“书香湖南”系列读书活动,通过阅读、鉴赏、分享、交流、创作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对未成年人等进行引导性、教育性传承。

七、“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运营”。2018年经报省政府同意,我厅印发了《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全部制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对外公布,106个县市区提前完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一是加大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广。积极破解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难题,总结推广村级文化家园“建、管、用”模式。省财政投资4500万元促进14个县市区创建省级示范区工作,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涌现出“项目带动、多方募集、建整扶助”的“慈利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的“隆回模式”,集中统一建设的“怀化模式”,下一步,好的经验模式将在全省进行推广。二是扎实推进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2017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在长沙县等14个县市区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整合了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截至目前,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建成1521个文化馆分馆、1571个图书馆分馆。我厅将积极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民办阅读机构与县级图书馆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使其成为图书馆分馆。

八、“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跨界融合”。我们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突出“三个融合”(与地域特色、乡村旅游、农村产业发展融合),有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旅扶贫的新阵地。一是抓好文旅设施融合建设。近年来,我省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划,明确文旅设施在设计、施工、建设、资金与全域旅游项目实现有效整合。如,通道县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域旅游整体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融入侗族元素,戏台屋顶采用侗族建筑结构,戏台背景墙绘制侗族图案,文化器材室储备侗族芦笙、琵琶等,使文化设施成为县域旅游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二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快乐驿站。根据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促进扶贫行动计划及相关文件精神,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共同推出大湘西、大湘东地区13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建设“湖南省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云平台”,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开发项目和信息化建设四个方向。通过抓好乡村文化设施与乡村旅游景点等融合建设,促进贫困村寨实现“内部造血”,使群众获得就业、农家乐、演艺等多种形式收入,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三是培育乡村振兴项目的加油站。我们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等资源优势,积极盘活乡村文化设施,成功培育了“公共文化+扶贫”项目。如,花垣县石栏镇依托文化站设施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通过免费的苗绣技能培训,让外出打工的妈妈们回乡学习技能,在家门口就业致富,该项目已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人次,直接带动相关人员年增收5000元以上,让3000多个家庭的留守儿童重新拥有了母爱陪伴。目前我省已在湘西自治州设立20多个苗绣培训基地。201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手工进家 妈妈回家》专题报道。

九、“关于增强大扶贫格局下的资源融合”。一是深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为深化我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我省公共文旅服务高质量发展,我厅下发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征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平台入驻意向的通知》,依托“湖南公共文旅云”平台,着手建设省级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网上采购系统。通过组建“湖南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平台”微信工作群,指导协调意向单位和公司入驻为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平台用户。并积极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交易平台工作人员衔接相关合作事宜。二是加大数字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推送力度。指导基层用好用活国家配送的数字化设备和资源,助力农产品展示推介等产业扶贫项目。如,“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炎陵县霞阳镇山垄村利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资源和设备,举办黄桃种植技术专题讲座,组织“黄桃开园”网络直播活动,开展黄桃网络销售。加强今年总计2695万元的34个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我厅将积极配合省财政和省直相关部门,通过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统筹省级文化专项资金,运用现代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质增效,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发展,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安排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补短板”建设资金。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6月15日

联系人姓名、职务:杨会键  公共服务处一级主任科员

联系电话:85286064

联系地址:雨花区时代阳光大道238号A座   邮政编码:410111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624号提案的答复

143866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