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65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2-09-22 10:54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65号提案的答复

李文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文化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并结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和省广电局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专业队伍建设

非遗保护队伍,包括传承人和管理人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至今、传承发展的纽带和基石,是非遗保护事业的核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队伍,直接关乎非遗的存续和事业的兴衰。

近年来,我厅高度重视非遗保护队伍建设,采取了大量措施予以支持。一是完善非遗工作机构,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推动全省14个市州设立独立非遗科(处)8个、挂牌6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7个、挂牌7个,全省127个县市区(含市州内设经开区)设立独立非遗股19个、挂牌108个,设立独立非遗保护中心33个、挂牌92个,做到了非遗保护专门机构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强化对全省非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先后评审4批次30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断将优秀的青年传承人吸收进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持续优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和梯次,目前我省最年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仅34岁;三是提高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力度,自2017年开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从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0000元,使其能够更好开展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才;四是对代表性传承人予以正面激励,2020年我厅组织评选了申桂桃等75名湖南省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传承人的进取精神和传承热情;五是加大非遗保护队伍培训力度,稳步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青年传承人群为主要对象,先后举办花鼓戏、木雕等各类研培班28期,培养学员1000余名,帮助他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全省非遗事业培养了中坚力量;通过“会训结合”、独立或合作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举办非遗管理人员培训班57期,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起到了提高业务水平、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成效。六是建立了丰富的展示推广平台,通过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先后举办了湖南省传统工艺博览会、“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活动、“湖南省非遗购物节”等特色活动40多次,指导各地开展各类非遗活动千余场次,达到了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热情的预期效果。这些活动涉及非遗项目近600个,线上线下吸引观众逾4亿人次,带动经济效益超3亿元。

省人社厅表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文化,在技能人才培养、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传统文化保护专业队伍培育机制,采取发展基础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双轮驱动的模式,大力培育湖湘工匠。

在技工教育方面。一是打造传统特色专业。支持和引导技工院校按照《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围绕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支持打造一批技工院校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大力培养我省急需的文化传承技能人才。目前,我省有陶瓷美术、茶叶生产加工等专业培养传承人才。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提供场地,企业赞助资金和设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攻关和技术创新,校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是加强课程建设。技工院校常设专业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将培育工匠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能人才培养相融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省人社厅还出台了《湖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意见》,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重点,提高培训补贴标准。2019年联合财政厅制定《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目录(2019-2021年)》(湘人社发〔2019〕17号),将茶艺制作工、烟花炮制作工、陶瓷制作工、手工编织员等职业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积极建立工匠精神的弘扬机制一是构建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构建科学有序的技能人才梯队体系,完善选拔评选机制,积极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推进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我厅大力支持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评选推荐了涵盖湘绣、湘西蜡染、陶瓷加工、竹雕竹刻等行业优秀人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技能大师、湖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和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并依托这些行业杰出带头人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各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在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中,衡阳技师学院的大美工匠—非遗纸雕灯传承与创新的先行者获得二等奖,湖南桃花源高级技工学校的慕擂仙茶—桃花源擂茶获得三等奖,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

下一步, 我厅将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推动各地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机构、强化人员配置、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出台《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支持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工作,积极推荐优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化传承梯次,增强传承后劲;大力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结合乡村振兴,重点围绕市场前景好、就业空间大、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如土家族织锦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开展培训,帮助广大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实现就业增收;加大传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示范点,评定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文化事件,举办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大型示范性非遗活动,重点办好湖南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配套活动首届湖南省非遗博览会和“非遗过大年”、“湖南非遗购物节”“我来学手艺”“等省级品牌活动,培育形成有影响广泛、特色鲜明的非遗传播品牌。积极参加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全国曲艺周、长江非遗大展等全国性、区域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高湖南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省人社厅将继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高质量培训,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湖湘工匠。

二、关于加大非遗保护投入

多年来,我厅注重与文旅部沟通、汇报,切实做实工作、做优项目、做大影响,自2015起,中央财政给予我省支持从未低于3000万元,我省累计争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达4.2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度,中央财政支持我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4424万元,对张家界阳戏、龙舞(板板龙灯)、土家族撒叶儿嗬等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累计安排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超1.1亿元,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鼓励支持各地设立了本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全省各级对非遗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省财政厅表示,湖南是多民族聚居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和保护湖湘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文化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设立于2006年,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早五年。近年来,省财政立足本职,积极配合省文旅厅切实推进加强非遗保护法制建设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绩效考评长效机制,确保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完善管理政策。2016年出台《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2019年修订《湖南省文化综合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范围包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保存、整理、展示和宣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补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等。二是支持开展非遗活动。持续支持“湘水同源·文化同根”非遗联展等多项非遗展演活动,持续开展“戏剧动漫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小小非遗传承人”“非遗艺术节”等系列非遗活动,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三是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研修班,提升非遗传承人素养能力。四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非遗”技艺项目、传统戏曲非遗进旅游景区以及非遗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纳入省旅游项目资金支持范围,作为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升级、多元发展的抓手。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的支持,争取加大省本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事业投入机制,为我省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持续实施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文旅产业、现代教育、文创设计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农耕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实现发展振兴;持续完善四级名录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审慎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确保将更多能够凸显湖湘文化、弘扬当代价值、服务百姓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好项目选入省级名录,在建设文化强省和“三高四新”现代化新湖南中彰显非遗担当、贡献非遗力量。省财政厅将积极配合省文旅厅从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人管理和激励机制,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和非遗生产性保护,依托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红色旅游博览会、“非遗节”等重大文旅节会活动,以及非遗场馆、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提供更多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到非遗的宣传和传承保护中来,切实推动我省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

三、关于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厅致力于增强非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传播“湖南非遗好声音”。着力打造涵盖了电视、纸媒、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的非遗传播体系。推出了《芙蓉国里·湘遇非遗》专题宣传片。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全国首个进驻抖音的省级非遗行政部门,全省130家机构和267名传承人入驻抖音,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在抖音传播覆盖率超过86.7%,产生超过20亿次的播放量;与湖南经视、中国交通广播合作推出《非遗湖南》《非遗在路上》专栏,打造了专题节目《非遗焕新》,累计播出节目320期。推出“在云上·湘遇非遗”“非遗公开课”“云上学艺”“云上拾遗”专栏,上传传统工艺类非遗网课50堂;在公交、地铁等公共区域播放非遗短片、投放非遗公益广告;指导湖南经视、央广交通广播电台开办了《非遗湖南》《905演播室湘土湘韵·非遗在路上》两档非遗专栏节目,基本形成了“时时闻非遗,处处有非遗”的传播格局。

省委宣传部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非遗保护纳入《湖南省“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度,加强非遗的传承性和影响力。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发展方针,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用文字、影音进行收集保存。组织非遗作品和相关文创产品参加深圳文博会展览展示。通过网络媒体、综艺节目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进行宣传展示,提升传承人在非遗保护的地位和作用。

省教育厅表示,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于2014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264号),分中小学、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本科高等学校三类,对“非遗”进校园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对中小学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要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指导中小学将‘非遗’内容渗透到相关课程中进行,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合理地进行‘非遗’的教育和传承。鼓励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遗’资源,选取最具当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开设专题的校本课程,争创‘非遗’教育特色和品牌,实现‘非遗’教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积极推进创建湖南省中小学‘非遗’传承学校活动”。如湘西自治州一些中小学校将“苗族古歌”、“苗族民歌”、“土家族山歌”、“苗画”、“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织锦技艺”等引入教育教学活动。随后,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又组织开展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创建活动,全省有200多个“非遗”项目在中小学开展了进校园活动,推动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积极成效。

省广电局表示,非遗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宝贵资源,一直是该局关注的重点之一,该局长期以来指导协调全省广电媒体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文化的宣传工作,科普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舆论氛围。一、扩大湖南非遗宣传声势,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湖南卫视、广播电台、湖南经视、湖南都市、湖南公共频道等广播电视媒体和芒果TV、风芒等新媒体,大力开展全媒体宣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和乡村振兴、戏曲文化、文旅发展等重点领域工作,深度聚焦湖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发展情况,策划推出《日观绝版山水、夜看非遗品美食》《春节在家门口享受非遗文化大餐,感受非遗魅力》《2021年湖南非遗元宵喜乐会上品味“中国年,湖南味”》《粽情端午·湖南非遗体验展活动今天启幕》《非遗文化匠心传承 湖南新添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等专题报道,全面呈现湖南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交流、推广、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2021年,湖南广播电视台共播发相关报道700余条。二、讲好非遗传承人故事,推介非遗典型人物。将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讲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故事。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推出《蔡胜男:大力推进湘绣非遗文化传承 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我记忆里的“老后”》等系列报道,讲好民俗摄影家、民间文化研究学者眼中的非遗故事;芒果TV纪录片《雕琢岁月》记录6位匠人的传统工艺生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金鹰之声深入采访邵阳剪纸非遗传承人马丽娅的剪纸技艺;湖南公共频道《你好,理想》推出皮影匠人、长沙梅园中学舞龙队等非遗传承人的生动故事。

三、科普非遗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城市生活研习所》专栏,邀请湖南雨花非遗馆、湖南沙坪湘绣博物馆、长沙图书馆、岳阳文旅等文化场馆负责人做客节目,带听众深度参与了解我省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湖南经视携手省湘绣博物馆带来《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方力钧:版画展》《“桃源工”展》《“众流归海”展》《王门艺事书画展》《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王者归来”青铜器展》等8场特展活动系列报道,现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四、多形态传播非遗文化,推出系列文艺精品。2021年,湖南卫视品牌栏目《天天向上》《你好星期六》《云上的小店》《再次见到你》《欢唱大篷车》《周六做好菜》和大型晚会《2021湖南卫视中秋之夜》《抖音新潮好物夜》《“四海同春”2022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以及芒果TV综艺节目《我的家乡好美》等,通过情景演绎、表演展示、非遗传承人讲述等多种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宣传展示全国各地非遗文化项目,包括中国二十四节气、浏阳夏布和木活字印刷、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打铁花、京西皮影戏、常德丝弦等。金鹰卡通《细说国宝》以动画方式,依托“国宝”讲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渊源,弘扬非遗文化。五、加强非遗文化海外传播,多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湖南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节目特别呈现滩头年画,节目在海外youtube、Instagram、twitter以及Facebook四大平台官方帐号发布,德国单条播放最1.3万次、西班牙单条播放1万次。湖南国际频道海外Instagram平台拥有1万+粉丝的“jennyfunchinese”账户先后发布汉服、湘绣、烙画、糖画、年画、唐卡、制瓷、刻瓷、纸扎、竹编、棕叶编、烧宝塔、传统民乐、菊花石雕、白沙壁画等非遗文化内容,激发海外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民间艺人的各式绝活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自豪感,外籍受众也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而领略到中国非遗文化魅力。

下一步,我厅将积极建构适应新时代非遗保护高效应传播的平台和路径,持续完善非遗传播体系,丰富传播形式、创新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入驻直播平台、手机短视频等新媒体,持续深耕传统媒体,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全媒体的传播矩阵。支持各地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俗、节日庆典相结合,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组织全省各地常态化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注重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体现非遗的活态性和实践性,做到县县有特色、市市有亮点、处处有影响,使湖南非遗的声音更加嘹亮。省委宣传部将积极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促进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湖南非遗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文旅厅等部门沟通协作,继续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要求,突出已有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指导吸引更多中小学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利用好雨花非遗馆、屈子文化园、白沙溪茶厂、沙坪湘绣博物馆等“非遗”基地,并继续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坚持“非遗”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鼓励各地各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优质资源引入校园,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设校本课程、“非遗”项目展示研学等方式,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并支持中小学校结合实际选取“非遗”项目,渗透到现有的中小学课程(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中教学,或者开设专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相应的校本教育资源,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与推广中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省广电局持续强化非遗文化宣传,积极做好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报道,策划推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与旅游融合等主题系列报道;湖南卫视《周六做好菜》拟邀请云南大理乳扇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菜品继承人做客节目现场;策划开展“我来学手艺”“共享湖湘技艺”等文化活动;拟推出《芒果小超人二十四节气》短视频、声音纪录片《老戏法的新腔调》、融媒体报道《湖湘“手”艺人》等文艺精品力作;持续集纳推送中央和省直媒体关于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文化的优质新闻报道,大力做好非遗文化保护宣传,为传承、弘扬非遗文化贡献力量。

感谢您对我省非遗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6月9日

联系人姓名、职务:刘彬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三级调研员

联系电话:0731-85286034

联系地址:雨花区时代阳光大道238号A座

邮政编码:410111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65号提案的答复

290134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