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53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2024-06-10 16:47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53号提案的

答    复

民进省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彰显文化之韵  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积极贯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坚持把文化和旅游摆到促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去谋划,把文化和旅游作为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引擎、提升乡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关于“以文惠民,建设有品质的乡村”。近年来,我厅创新打造“门前十小”,破解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难题,印发《关于深入实施2023年“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项目》《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创建工作》《关于开展四季村晚的通知》,切实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共征集“最美潇湘文化阵地”327个,其中乡镇(街道)级104个,村(社区)级223个,创建70个“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积极构建适应基层群众需求的“十五分钟文化圈”。将乡村振兴题材作为剧本创作的重点题材予以扶持,湘剧《山路弯弯》被省委宣传部列入2023年全省重点文艺项目并完成剧本修改提升,花鼓戏《花猪司令》进京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以县为单位,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对全省1522个乡镇安排4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活动,对已脱贫县的888个乡镇,另增加6场演出。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在桑植县启动“新春走基层”文艺惠民活动,在芷江县举行“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文化惠民演出。圆满完成了“青云之上马路溪”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结合四季乡村旅游节,组织开展“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引导各地以“村晚”为平台,集中推介乡村特色美食、美景。在醴陵市成功组织湖南第十二届农民工春晚,12月在邵东县举办湖南第十三届农民工春晚,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文惠民,积极举办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以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全省乡村诗歌、书画摄影、美丽宜居村庄短视频赛、美丽乡村健康跑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四届“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组织 2023 年湖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暨全国选拔赛,郴州、岳阳两支代表队参加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东南大区赛,均进入8强;组织我省农民群众代表参加第四届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获优秀组织奖;辰溪代表队获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篮球邀请赛冠军。这些文化活动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关于“以文化人,建设有新风的乡村”。我厅积极培育乡村文旅人才队伍。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出台《湖南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实施《芙蓉计划湖南省文旅人才支持项目管理办法》,评选省级乡村文旅能人60名。选派1134名文旅工作者服务支持基层文旅工作,其中,从厅直单位派出50名专业技术骨干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组织430名基层乡镇文化站站长、一线文化工作者等参加两期主题业务能力培训。

省农业农村厅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为抓手,全力服务“三农”中心工作。为支持涉农人才创新创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对象予以支持的指导意见》(湘农发〔2023〕50号)等文件予以支持帮扶。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等四大培育行动。围绕产业振兴开展专业培训。2023年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主题,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全面支撑农民素质素养提升两条主线,全年培养了产业致富带头人29330人,带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使全省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省教育厅努力办好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一是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工作。已优化提质小规模学校4115所,各地投入资金6.74亿。通过“硬件提标、队伍提质、管理提效”改造,实现了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弱”“小而差”到“小而美”“小而优”的蜕变。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用5年时间,支持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所以上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已完成780所。增加农村优质学校和学位。累计投入97.6亿元,高标准建成101所义务教育阶段“芙蓉学校”,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4.6万个,让农村贫困地区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加强“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推动未联网的2844个农村教学点全部通网、网络条件较差的9495所农村学校带宽全部提升到100M以上,推动配备224423间多媒体教室,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全覆盖。二是持续提升农村师资水平。着力解决农村师资薄弱问题,采取县来县去、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等“四类定向”培养模式,近五年共招收培养各类乡村教师公费师范生5.49万人,有效破解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留不住、干不好的难题。推动城乡教师交流,以“县管校聘”改革为抓手,启动3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工作,36个试点县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6万人次;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评审中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推动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持续加强三区支教和银龄计划实施力度。每年三区支教选派支教教师1430余人,“银龄计划”招募教师400余人,有力的支持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乡村教师发放三档为700元、500元、300元的乡村教师津贴,落实每月200-500元的乡镇教师工作补贴,建成6.7万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为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出台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浏览相关景点门票优惠等政策。三是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校校结对帮扶。在省、市、县分层分级推进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共有1722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3122所,覆盖薄弱学校学生329.4万人。全省共组建学校集团514个,集团内学校2724所,覆盖学生323.6万人。实施城乡网络联校攻坚行动。建成22个农村网络联校实验县、540个区域网络联校群、101个“上联名校、下联村小”芙蓉网络联校,汇聚110余万条授课资源,让农村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按照同层次学校原则,采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城乡学生共上一堂课。创建“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制作传播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课程,单课学习人次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4亿。四是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断深化涉农职业院校建设。重点部署办好涉农职业院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现代涉农职业教育,布局78所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31个、专业点141个,推进教育兴乡、人才兴乡、产业兴乡有机融合。组织全省职业院校派出45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定点帮扶67个乡村,目前全省97个农村县市均举办一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每所农村中职学校均建有2-3个特色专业。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将16所涉农院校、26个涉农专业(群)纳入湖南省楚怡“双高”“双优”建设计划建设单位,近三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累计毕业7万余人。涉农职业技能培训形成规模。省教育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等单位,做好农技员、农电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中职免费师范生等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每年培养11万余人,学员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落实国家、省和市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计划”“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政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农村地区输送本土化人才。2023年定向培养农民大学生9844人。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湖南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等平台,精准培养致富带头人,2023年共培训乡村干部2万余名。涉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日见成效。组织职业院校加盟,采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的模式运作,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合职业院校和优质企业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市场营销、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新兴产业。联合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和项目支持,帮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600余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产品)340余项。

三、关于“坚持以文铸魂,建设有记忆的乡村”。我厅积极支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指导怀化五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常德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临武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指导女书文化(江永)生态保护区创建。持续推动非遗工坊、村镇、街区建设。完善了省级示范点评分细则及创建标准,明确增加乡村地区非遗村镇示范点评选的个数,并逐步提高其占比率。全省新增48家非遗工坊,截至目前,全省创建非遗工坊302家。2023年省级文旅专项资金重点支持2022年评定的50家省级非遗工坊、村镇、街区示范点申报项目。扶持传统工艺特色品牌。举办第二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蓝印花布印染、千两茶制作技艺、桃源刺绣VR数字化体验空间等非遗科技互动产品。组织389家非遗工坊、老字号企业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和“非遗购物节”活动369场。支持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参加国内重大非遗宣传推介活动,如湘西苗绣、千两茶制作技艺等参加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侗锦、茯砖茶制作技艺等亮相第八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推荐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湘绣等参加录制文旅部和央视联合推出的CCTV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土家族刺绣、宝庆瓷刻等11个传统工艺类项目参加第六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芷江沅州石雕、土家族织锦技艺等参加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莽山红茶制作技艺等参加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组织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评选推荐出新一批省级项目254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含传统工艺)非遗项目通过率占比最高。遴选推荐粟田梅、刘代娥、奉雪妹等3位传承人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同时,我厅注重打造农耕文化名片。推进开展稻作农业起源为主题的农耕文明考古探源,澧县鸡叫城遗址、孙家岗遗址、李家岗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谋划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湖南考古基地、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文物局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项目;澧阳平原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列入了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之《文物考古和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项目;“城头山——鸡叫城稻作文明保护展示”项目入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文明溯源之旅”。

四、关于“坚持以文兴业,建设有活动的乡村”。我厅深入实施《湖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乡村旅游集聚区与民宿度假区建设、乡村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大湘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等7项行动。完成第五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三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镇遴选,共70个重点村镇(乡)入选2023年重点村镇(乡)名录。开展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创建与复核工作,46家单位通过“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评审。会同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出台《湖南省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落实措施》。开展“美好乡村等你来”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全省200余家乡村旅游企业参加。利用节会效应,在通道县、吉首市、安化县、新宁县举办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中国旅游日活动。与省人大联合开展民宿高质量发展调研,完成立法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发布《湖南省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起草《推动全省高品质旅游住宿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申报5家国家级旅游民宿、评定60家省级旅游民宿。在湘西凤凰举办“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为桑植、古丈等11个地区的50余名乡村民宿管家开展民宿规范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在湘西高新区、吉首市、花垣县、龙山县举办“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导游人员(湘西州)技能提升培训班。

下一步,我厅将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的最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批示精神,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在我省乡村振兴中的存在感,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文化餐”、吃上“旅游饭”。一是振兴乡村文化,继续推进“门前十小”工程,组织开展“四季村晚”“欢乐潇湘”“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创建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做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二是推动乡村非遗发展,评选一批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将非遗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发;三是打响“三湘四水 相约湘村”品牌,办好湖南省四季乡村旅游节,高标准打造15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聚集区、精品营地、精品村、精品廊道。推进全省研学旅游与文旅产业融合,将研学元素植入民宿、乡村旅游、露营等新场景中,支持发展“研学+民宿”“研学+乡村旅游”“研学+露营”“研学+新媒体”等新兴研学模式;做好乡村文物的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深入挖掘和活化乡土文物资源,改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7日

联系人姓名、职务:容玉姣  公共服务处副处长

联系电话:0731-85286064      手机号:18008410536

联系地址:雨花区时代阳光大道238号A座   邮政编码:410111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153号提案的答复

334367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