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有性格的桃源刺绣:淳朴又不羁

发表时间: 2021-03-18 10:52  

3月16日,湖南省博物馆,观众在参观展出的桃源刺绣作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龙文泱 摄影报道

造型饱满,色彩对比鲜亮热烈,富有楚汉刺绣浪漫的风格。3月16日,“‘桃源工’系列展·刺绣篇: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惊艳了观众。

这是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的第一个展览,该系列以湖南境内的特色区域文化为展示主题。首展为何选择名气不大的桃源刺绣?

湘博首个“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

桃红、紫色配翠绿的色彩搭配,怪兽、人物的造型夸张,肥硕的荷叶恣意生长,极具生命张力。桃源刺绣以其精湛的绣工、别致的造型题材以及独有的美术特质,让人过目难忘。

在民间,不少藏家钟爱桃源刺绣多年。此次刺绣展,用179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充分展现其特点。其中,民间收藏的展品占75%。

“‘桃源工’是我省湘北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工艺,包括刺绣、木雕和石雕3个手工工艺品种。因其主要流行于常德市桃源县,故名‘桃源工’。”策展人余斌霞介绍,早在明清时期,“桃源工”即已名闻全国。沉寂一段时间后,上个世纪80年代盛名再起,如今更是兴起了一股收藏热潮。

“桃源工”系列展是“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以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和木雕为切入点,分为刺绣篇和木雕篇先后推出。

余斌霞说,10多年前,该馆收藏的500多件(套)桃源刺绣是此次展览的起点之一。这些刺绣原本为收藏家邹敏讷所有,他是最早发现桃源刺绣的人之一。

在展厅,74岁的邹敏讷热情细致地向观众解说着每幅刺绣的意义。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湖南湘绣厂工作,后转入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多年,一直关注湖南刺绣的演变和发展。

邹敏讷把湖南的刺绣按照东西南北4个方位划分:湘东的刺绣以长沙为代表,精美逼真;湘西的刺绣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刺绣为主体,受到汉文化影响较深;湘南以郴州刺绣为突出,细腻小巧,荷包、袖口、领口图案尤其精彩;湘北的代表则是桃源刺绣,造型饱满,色彩对比鲜亮热烈,富有楚汉刺绣浪漫的风格。

“大俗大雅,极具生命力,淳朴又不羁。”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余斌霞说,桃源刺绣的这一特点,从6年前就深深地感染了她。在田野调查时,即使一天看几百件绣品,腰都直不起来,她也依然充满激情。

獠牙怪兽可溯源至远古,针法技艺与湘绣有渊源

“花间怪兽”“松下怪兽”“怪兽戏花”……桃源刺绣有人物、瑞兽、祥禽、博古和山水五大题材。其中,各种萌萌哒獠牙瑞兽惹人注目。

“瞠目阔口,獠牙外露,无一例外。”策展人余斌霞表示,这是桃源刺绣中特有的造型,当地人很难给予这种动物准确的名称,将其统称为“怪兽”。

怪兽四肢健硕,身姿矫健,威猛霸气,其形与狮子相似。她与邹敏讷都认为,这种风格受到桃源所处的沅水流域文化的影响,或许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沅水,在连绵的武陵山与雄奇的雪峰山之间,是一条文化之河。沅水流域从古至今巫傩之风极为盛行。

沅水上游的怀化洪江,高庙遗址曾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祭祀中心,以神秘性、独特性和艺术性在世界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这里出土了目前中国最古老的白陶,上刻的凤鸟纹、太阳纹、八角星象和獠牙兽面纹等图案。

在溆浦马田坪、常德郭家铺,均出土了汉代的滑石兽面。沅陵县古称辰州,辰州傩面具以面目狰狞、露着獠牙、表情夸张的居多。

戏曲故事人物是桃源刺绣中的另一大特色题材。桃源有“戏窝子”之称,武陵戏、花鼓戏、傩戏等地方戏剧深植于民间。《苏小妹三难秦少游》《唐明皇游月宫》《李白醉酒》都是常见题材。

以此为代表,戏剧人物“腹圆腿短,肥硕丰满”。余斌霞分析,形成这种审美取向可能有两种原因:桃源人生活富足,以“硕大饱满”为美,当地很多工艺美术品上的物象刻画都具有此特征;也有可能是创作者从俯视的角度获取物象。

桃源刺绣针法多样,融合了多种绣制技艺。“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针法齐全,技法多变。完备的平针针法体系以及掺针的成熟运用,为近代湘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余斌霞说,尤其是毛针,普遍运用于瑞兽与祥禽的毛与羽的绣制,目前仅见于桃源刺绣而不见于其他绣种。

这种针法用线较粗,绣制时疏密有致地层层加绣,针脚起落之间长短不一,惟妙惟肖地表达出物象毛发蓬松细长而又蜿蜒转折的特点。余斌霞、邹敏讷等许多研究者或藏家认为,毛针与湘绣的独门绝技“鬅毛针”有一定的渊源。

有性格的桃源刺绣:淳朴又不羁

148840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