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市县新闻

民生实事暖星城|送戏下乡 文化之花在长沙绽放

发表时间: 2025-01-13 09:54  

一声开始,剧院演员粉墨登台,唱功了得,表演惟妙惟肖;

一场欢呼,台下观众看得入神,如痴如醉,掌声此起彼伏。

这是2024年长沙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送戏下乡进社区(村)的场景,也是长沙市文旅广电局深入基层、惠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长沙市“送戏下乡”自2003年开始实施,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24年长沙市属文艺院团已完成送戏500场,全市全年送戏超1000场,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剧迷醉舞台

群众家门口尽享戏韵

“走,一起去活动室看戏!”这是发生在长沙市天心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幕,镜头里,老人们脸上笑得很开心,他们有些行动不便,还拄着拐杖,但都精神抖擞。“好听又好看,不用出门就能过足戏瘾,真的是太好了!”

不限于将“戏”送到乡镇,长沙市文旅广电局不断拓宽送戏范围,汇总了来自全市170个街道(乡镇)、国家级及省级经济园区、养老福利机构、旅游景区等超过300条的具体需求,致力于彻底打通送戏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李凯丽是长沙歌舞剧院歌剧团的演员,2024年,她送戏的足迹遍布乡村、社区、景区、工业园区及学校等地。“在敬老院,我们会挑选一些经典的老作品,唱老年人喜欢的歌曲;在工业园区,我们会表演一些激昂向上的‘工人号子’类型的作品,贴合工人们的身份和职业。”李凯丽从事歌剧演出的6年时间里,群众的需求所在,便是她的身影所至。

长沙市文旅广电局也对市属院团送戏下乡工作进行精准铺排,精心打造“春之声”“夏之恋”“秋之颂”“冬之韵”等文化惠民演出季,将群众爱看的戏送到爱看戏的群众家门口。

“如歌剧《半条红军被》,这部取材于湖南本土故事的作品,已在全国范围内赢得广泛赞誉。我们的演员将这部歌剧的精彩片段带到了下乡演出的舞台上,让基层群众也能领略到歌剧的独特魅力。”长沙歌舞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王蕾介绍。

在演出内容上,节目同样追求丰富多元。如湘剧经典《打猎》《回书》以及技艺高超的《变脸》等,花鼓传统小戏《湘子化斋》《断桥》等,优美歌舞《春风十万里》、悠扬悦耳的民族乐曲《龙的传人》。

“长沙市属院团均根据场地特色与观众群体,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艺节目,在群众间反响热烈。”长沙市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摊开一张张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单,在右上角的墙上,还放着天心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地送来的锦旗。

一些变化也在乡村、社区悄然展开,“送戏下乡”活动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艺热情。“社区、村镇日益重视文化建设,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剧院舞台等文化场馆。在送戏下乡的舞台上,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也会把他们自编的小品搬上舞台。”对于这一变化,王蕾表示,文艺如同播种机,如同宣传队,“送戏下乡”为百姓送去了欢乐与温暖,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剧目映匠心
“老带新”传承艺术真谛

年近八旬的国家二级演员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贺艾芸,早已退休,却还在舞台上忙活,“我现在不仅教授新一代演员,还走进剧场,讲戏曲知识,为广大戏迷带来启蒙教育”。

说起20世纪90年代的送戏下乡的场景,贺艾芸历历在目。“那个时候的送戏下乡,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时间也长,穿短袖去,有时到了穿棉衣的季节才回来。”

贺艾芸通常要打包好四季的行李,跟随大部队,坐着卡车开始下乡之路,“演出环境很艰苦,打光的就是挂在舞台前面的一盏盏煤油灯,夏天蚊子围在煤油灯上,一不留神,蚊子就飞进嘴里”。

“舞台也没有字幕、收声设备,在台上,要唱得字正腔圆,否则观众听不懂。”贺艾芸全凭演员的真功夫和深厚的唱功来赢得观众的认可。只要演出名单里写着贺艾芸,即便外面下着雪,观众还是蜂拥而至,场场爆满。

随着时代的变迁,卡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长沙市文旅广电局为市属文艺院团统一配备了现代化的移动舞台车,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书记、主任王勇说起了现在演出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大部队下乡,院团可以分成小分队下乡演出,很方便。舞台车可以放设备、服装、道具,一打开就是一个舞台”。

贺艾芸的身份也在转化,成为“师傅”,带着一批“90后”“95后”文艺创作者站在聚光灯下,接受观众的“检阅”。

得益于贺艾芸的悉心指导,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赵月红在《花猪司令》中,成功地演绎了回村创业的女大学生朱花花。

该剧自两年前在长沙市首演以来,不仅参加了文旅部在北京举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大戏看北京展演”,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活动,并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等殊荣。

《花猪司令》在保留传统花鼓戏独特轻喜剧风格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现代解读。舞台设计大胆启用了多媒体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让观众眼前一亮。

“有些观众懂我们在剧里设置的每一个‘梗’,看到关键处便会心一笑。”对于赵月红这些演员而言,观众的共鸣是对他们演戏的最大支持和鼓励。

除了演戏之外,赵月红还会跟着贺艾芸老师和恩师王萍老师以及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演奏员),为学生上课。目前,长沙市属院团在全市共开展了28场“戏曲进校园”讲座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

有了演绎、授课等经验积累,赵月红经常自主学习,琢磨经典曲目如何焕新内容,她学习了写词,将老的花鼓戏曲调重新填词,老曲新唱,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所有经典演出剧目要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即戏曲要具备现代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演绎时代风貌,不然很多观众不爱看。”

剧院闯新路
线上线下共赏舞台风华

在院团的大型演出现场,一批专业的直播设备分布在舞台周边,将现场浓缩在一块小屏幕中,观众通过手机,便可以在线观看长沙湘剧《夫人如见》等经典演出。

“现场演出座位数量有限,经常有观众向我们反映,剧太火了,抢不到票。”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书记王竣甲回忆,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演出,长沙市属院团率先在大剧院开启直播尝试。

为了确保直播的高品质呈现,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对直播平台的选择与合作提出了严苛标准。“直播时,必须懂戏的人参与,才知道如何在戏剧演出中精准切换镜头,捕捉到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进行大型演出时,直播间的观众数量屡创新高,形成了稳定的观众群体,王竣甲十分欣慰,“每场都能保证30多万的观看量”。

根向下扎,大剧院的创新传播方式也给“送戏下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打开了送戏下乡的创新传播模式,2024年,长沙花鼓戏直播84场,累计观看人次达542.97万,收获粉丝25.2万;长沙歌舞剧院直播30场,累计观看人次128.5万,粉丝7.3万。

直播间不仅为长沙市属院团提供了“第二舞台”,也为院团里参与直播的演员带来了打磨业务水平、提升互动能力的机会,成为他们的“线上练功房”。

“95后”、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陈雨晴便是其中一员。“用当下流行的形式和平台,加上我们的专业知识,发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2019年,陈雨晴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个人账号,因一段打杯子的视频意外走红,成为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第一个吃螃蟹”的网红主播。

“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它的节奏可能更快了,我们做的尝试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只有迈出那一步,才能验证这条路是否走得通。”陈雨晴常说要抓住时代机遇,把宝贵的艺术精髓传承下来,将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2022年9月,陈雨晴爆红3年后,为了扩大花鼓戏的影响力和传播度,长沙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也启动了线上直播,首场就收获350万人次观众。

感受到网络的巨大传播力,2024年,陈雨晴萌生了集中湖南花鼓戏“六大路子”在线上直播的想法,得到了花鼓戏名家李小嘉、刘赵黔、龙兰湘、胡建忠等人的支持,2024年6月,该活动在长沙实验剧场开展。

直播前夕,陈雨晴心中十分忐忑,担心观众不买账,但活动当晚的情况远超预期,“实验剧场的过道阶梯也坐满了人,年轻群体占多数。之前也在实验剧场演出过很多次,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观众。”直播间也热情高涨,当晚吸引了19.1万人次观看,收获点赞104.1万,同时在线人数高达5万。

观众的反馈更增强了陈雨晴的信心,“我加入新媒体平台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长沙花鼓戏,让‘流量’变成‘留量’”。

如今,陈雨晴的单个视频账号粉丝便达57万,点赞超500万,搭乘短视频时代的“快车”,陈雨晴却很清醒,“在新的时代,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将长沙花鼓戏通过新的媒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将经典艺术发扬光大”。

民生实事暖星城|送戏下乡 文化之花在长沙绽放

33562146

友情链接